許多人在人生上半場全力追求「成就、形象、地位與掌控」,卻在中年發現這條「成功跑步機」不但無止盡,還讓人迷失了方向。這篇深刻省思從消費主義與成功主義出發,邀你思考:當我們停下奔跑,開始問自己真正想留下什麼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人生是否能更自由、有意義?讓我們走下收費高速公路,走上屬於自己的鄉間小徑,擁抱品格、關係與內在價值的「第二座山」。
文/ 奇普.康利、圖片/Archie Binamira
編輯整理 /104高年級
是時候跳下永不停止的「成功跑步機」,為自己的人生找到新定義
我們的人生上半場通常被四個座右銘或思維定義:
◆ 我等於我所做的事(成就)。
◆ 我等於別人口中的我(形象)。
◆ 我等於我擁有的東西(地位)。
◆ 我等於我掌控的東西(權力)。
你的成年人生上半場是否被這些思維定義?這幾個思維對於你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,其影響力的排序是什麼?
許多人到了中年開始意識到,這些座右銘其實會阻礙我們活出美好的人生。我們跳上想像中的跑步機,追逐這些座右銘,它們曾經對我們有幫助,但現在似乎對我們已經沒有價值,它們不再帶來喜樂。它們不是心智的工具,而是自我的工具,拉著我們偏離正軌,去追求別人的認可與肯定。不過,當我們到了中年,我們會開始重新思考,究竟是被大眾認識、成為知名人士比較重要,或是有真正關心我們的人對我們有深入了解更重要。
當我們從較小、較有限度的時間範圍來看事情,就不會在人生的跑步機上,朝著遙遠未來的某個目標衝刺,而是讓自己停下來,欣賞當下周遭的一切。我們也會開始進一步的思考,對於自己身邊最親的人,以及我們所屬的廣義社群,產生了哪些影響。
假如你的新座右銘是心理學家愛利克.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所說「我等於我留給後人的東西」,那會如何?這種另類觀點會促使我們想對未來世代留下什麼樣的使命、遺風與影響?
心靈工作坊
如果你在週末有一點自我省察的時間,可以試著想像,你拿到了你的人生分類帳簿:你是誰、你代表什麼、你曾幫助過誰、你撒下了什麼種子,以及你希望後人記得你什麼?把你想留給後人的東西,以及你在未來想用什麼方式把多一點的人生投資在這方面,列一張清單。
「成功主義」令人受苦
「消費主義」一詞已存在七十年,係指美國人「不要輸給別人」的一種渴望,藉由積累愈來愈多的物質商品達到目的。
現代社會依然充滿了這種對物質商品的執著追求,與此同時,我們還要與一種更新,而且可能更危險的執念作戰:「成功主義」,它指的是,不惜付出健康與尊嚴的代價,也要愈來愈成功。到了中年,大多數人會覺醒過來,意識到消費主義或成功主義都無法帶來幸福,於是我們決定,要改寫自己的「成功劇本」。
幾乎所有的人在小時候,都收到了父母和家人、同儕與社群給我們的成功劇本,以及社會灌輸給我們的訊息。有些人忠於這個劇本裡的角色,精湛的表現足以得到奧斯卡獎。另一些人拒絕接受這個劇本,走自己的路。無論你屬於哪個陣營,都要趁著中年寫一本忠於自己的新劇本,不再讓別人當編劇或導演。
我這輩子大部分的時間沉迷於追求成功,因此,當我看見自己的成功劇本的陰暗面,我覺得深受啟發:
◆ 我為了維護人際關係,而有所犧牲。
◆ 我為了與商學院同學並駕齊驅,所承受的壓力。
◆ 我在成功時感受到短暫的亢奮,但是當我的注意力被其他目標吸引,這個亢奮感就消失了。
◆ 想要讓別人另眼看待的自戀欲望。
◆ 我覺得我的價值取決於我最近獲得的成就。
對於接受上述思維的人來說,成功就像是一條收費高速公路,讓我們可以避開經常塞車的平凡人生。然而,為了要走在這條高速公路上,我們必須付出代價:受教育的成本、工作時數的機會成本,以及待在「享樂跑步機」上所承受的壓力,那個「享樂跑步機」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已經「成功」了,無論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。
這個跑步機非常誘人,但同時在騙人。當你在跑步機上,即使你的雙腿不斷的跑,你的人仍然停留在原處。你覺得你使出全力,或許你正在趕上短期目標,但是當你達到那些目標後,卻得不到你在尋求的狂喜感覺。於是你望向遠方的下一個目標,再次開始跑,你沒有停下來問問自己,你追求的到底是什麼。
假如你覺得這個感覺很熟悉,我誠心推薦你去讀田納西.威廉斯(Tennessee Williams)1947 年刊登在《紐約時報》的文章「成功的災難」。威廉斯因為寫出《玻璃動物園》(The Glass Menagerie)一舉成名,三年之後他寫了這篇文章。威廉斯在文章中提到,突然爆紅使他失去了人性,只剩下對他人的尖酸刻薄和不信任。一次成功點燃了想要更成功的慾望,直到有一天,他發現自己獨自一人在豪華的旅館套房,用客房服務點餐,活得非常不快樂。這篇文章(至少有一部分)可以說明,近年來流行文化圈許多明星選擇輕生的原因(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正值中年):羅賓.威廉斯(Robin Williams)、凱特.絲蓓(Kate Spade)、安東尼.波登(Anthony Bourdain)、瑪格.基德(Margot Kidder)、大衛. 福斯特. 華萊士(David Foster Wallace)、艾美.懷絲(Amy Winehouse)。
大約到了中年,我們開始納悶自己為什麼在這條水泥高速公路上,然後選擇改走不收過路費且風光明媚的鄉間道路。我們發現,與其低著頭在跑步機上原地大步快跑,不如放慢步伐,把四周的景色盡收眼底。
作家大衛.布魯克斯說,到了中年,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動力轉移到了第二座山。我們不再追逐閃閃發亮的新目標(令人稱羨的頭銜、地位崇高的獎項),而是更多的關注自己的品格塑造,以及周遭的人是否幸福。此時,我們就擺脫了成功主義的魔掌。
節錄自:天下雜誌 《中年的選擇》,作者:奇普.康利,譯者: 廖建容

【高年級不打烊】好友募集中!活動優惠、最新資訊不漏接,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▼

★追蹤【高年級】粉絲專頁,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